【防曬選擇】物理防曬不一定代表最好最安全,選擇上都有細節要注意!

每年夏天網上都會出現一大堆資訊,講解化學防曬產品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,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謂"物理"的防曬產品。因潮流而成為熱門的物理防曬愈來愈多,選擇上其實也有不少細節不容忽略,否則買錯產品用錯方法,最終受害的就是自己。

如果不想閱讀文字,可前往 YouTube 收看以下兩集聲音版。

物理防曬,認住 Zinc Oxide 氧化鋅 和 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鈦

超簡單來說,化學防曬的原理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再轉化解除掉對皮膚的傷害,物理防曬是簡單暴力的在皮膚表面直接反射走紫外線。其原理也很簡單,可以想像成就是將礦物磨成粉末後再塗抹在身上。而現在物理防曬的成份只有兩種:Zinc Oxide 氧化鋅 和 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鈦,在"正宗的"物理防曬產品上,都一定會含有最少其中一款,或是兩款都含有

注意一丶小心掛羊頭賣狗肉的物理化學混合防曬

如果真的想飛走化學防曬成份,選購物理防曬時,首先要注意的是該產品到底有沒有偷偷混入化學防曬成份,這一點可以在產品背後的全成份表,或活性成份說明欄中清楚看到,通常活性成份表更會標明該種防曬成份佔多少百分比。而"正宗的"物理防曬,防曬活性成份只會有 Zinc Oxide 和 Titanium Dioxide 兩者或其中之一,一瓶 SPF 30 – 50 的物理防曬,這兩種成份約佔總成份的 10% 至 25%。

【防曬選擇】物理防曬不一定代表最好最安全,選擇上都有細節要注意!
產物背後如有這格活性成份標籤就會清楚看到到底有那種防曬成份

雖然很多報告說有化學防曬成份對人體有害,但其實也不是所有化學防曬都對人體有害,可是化學防曬的成份種類遠比物理防曬多,名字也很難記,普通人不一定會知道長長的成份表到底那種才是有害的化學防曬。選購時,最簡單的辨認方法是如看到防曬能力明明有 30 – 50 的 SPF,但剛才說的這兩種物理防曬成份佔比出奇地低,產品就很有可能已經混入化學防曬成份了。

曾經見過最誇張的是一個知名防曬品牌其中一款防曬只添加了 1% 物理防曬,其餘防曬能力用化學防曬補完,但包裝上竟大字標明自己是物理防曬,雖不能說他錯,但表達手法十分避重就輕。

想查成份到底是甚麼,推薦這兩個網站:

Skin Deep –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的網站,權威性足,更新密

CosDNA – 純粹是因為有中文版,簡單查成份作用用,權威性一般

注意二丶納米粒子 Nanoparticles,應否存在?

物理防曬 Zinc Oxide 和 Titanium Dioxide 本身也有粒子大小之分,可以想像成粗粒和幼粒的花生醬,磨得較幼較小(納米粒子 Nanoparticles)的用起來雖會比較順滑但減弱了抗 UVA 的功能,和產生了被吸收進體內等等的安全隱憂;磨得較少粒子較粗大(非納米粒子 Non-Nanoparticles)的用起來會較粗糙難推開,還會看到明顯的泛白,塗抹後也會因感到一層不吸收的成份在皮膚上而不太舒服,這也造就了物理防曬質地和能力兩難全的局面。明明去和陽光玩遊戲,但偏偏最抵光的防曬厚重不透氣,想到這裡,真的不能責怪大廠會混入化學防曬改善質感。

【防曬選擇】物理防曬不一定代表最好最安全,選擇上都有細節要注意!

現時廠方雖沒有責任透露使用的成份是否納米大小,但其實已經有很多實驗證明,納米粒子的防曬成份並不會經皮膚表面吸收進體內,所以只要是液體或膏狀的物理防曬,塗抹後納米粒子都不會穿透皮膚,不必擔心經皮膚吸收問題。唯一要小心的是會被吃進肚裡的唇部物理防曬,和會經呼吸系統吸入的粉末狀氧化鋅和二氧化鈦,例如粉餅丶碎粉丶胭脂之類粉末狀的化妝品都常用這兩種成份,吸進肺部後就很有可能傷害呼吸系統了

沖洗後流入整個生態系統的納米粒子也是一個未知結果的環境問題,所以個人還是推薦少用納米粒子的物理防曬為妙。

注意三丶Zinc Oxide 氧化鋅 和 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鈦之間的選擇

普遍來說,Zinc Oxide 氧化鋅抵抗 UVA 和 UVB 的能力都較佳,但用起來質感較厚和較泛白;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鈦抵抗 UVA 的能力較弱,但勝在質感較好,泛白情況也較少。所以兩者並存的防曬產品較能互補不足。不介意質感的話更可以用只含 Zinc Oxide 氧化鋅的,達到更佳的抵抗 UVA 和 UVB 能力。

更多防曬小知識,網路上已有很多知識所以不詳述

  • SPF 高不代表好,30 和 50 抵抗 UVB 的能力只差數個百分比。
  • SPF 50 以上的更只是有欺騙消費者嫌疑。
  • 理論上 SPF 50 比 30 有長很多的防曬時間,但實際情況下其實都要多補充塗抹。
  • 一些聲稱含防曬能力的植物成份,以現時科技來說其防曬能力一般來說都是低到可以忽視。
  • 噴霧防曬很容易噴得不均勻,影響防曬能力,而且也有吸入的風險。
  • 沒有標明 PA 的防曬不代表沒有抵抗 UVA 能力,只是代表產品沒拿去做日本的檢測。
  • 塗防曬的分量依面積來計算大約要塗 2mg/cm2 才能發揮標準效果,所以除非臉真的很大,否則大概都是需要 0.5~0.7g 左右的分量,0.5g 防曬擠出來約一指節長(視乎瓶口大小,有點像牙膏廣告擠出來的分量)。
【防曬選擇】物理防曬不一定代表最好最安全,選擇上都有細節要注意!

發佈留言